2024新疆环保新规!5000头猪场化粪池必须满足这7项
20项 724 新疆环保新规!5000 头猪场化粪池必须满足这 7 项
在 2024 年,新疆对环保的重视程度更上一层楼,一系列新规的出台,对各行各业的环保措施提出了严格要求,其中就包括畜牧养殖业。对于拥有 5000 头规模的猪场而言,化粪池作为处理养殖污水的关键设施,必须满足以下 7 项重要标准,以契合新规,实现环保与生产的和谐共进。
容积适配,满足处理求需理处足需求
拥有 5000 头生猪的猪场,每日产生的粪污量相当可观。根据环保部门给出的参考标准,每头猪每天的污水产生量在 15 - 20 升左右,如此算来,5000 头猪每天产生的污水量可达 75 - 100 立方米。为了确保这些污水能够得到妥善的收集与初步处理,化粪池的容积必须与之匹配。一般来说,这类规模的猪场,化粪池容积应不小于 500 立方米,且需根据实际养殖情况和污水产生量,预留一定的余量,以应对养殖高峰期或突发状况下污水量的增加,保证化粪池能够持续稳定运行,避免因容积不足导致污水外溢等环境污染问题。
材质渗防固达标,保障坚固防渗
化粪池的材质直接关乎其使用性能与环保效果。新规明确要求,5000 头猪场的化粪池应采用具有良好防渗性能的材料,像混凝土、塑料或玻璃钢等都是不错的选择。以混凝土材质为例,在施工过程中,需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,保证其强度等级不低于 C25,且抗渗等级达到 P6 以上。同时,要确保池体振捣密实,无蜂窝、麻面等缺陷,池壁与基础交接处、管道连接处等关键部位,要通过设置止水钢板、涂抹密封胶等方式,加强防渗处理,防止污水渗漏到地下,污染土壤和地下水,守护新疆脆弱的生态环境。
选址科学,远离敏感区域
化粪池的选址大有讲究。一方面,要选择地势平坦、排水顺畅的地方,避免因地势低洼导致积水倒灌进化粪池,影响其正常运行。另一方面,必须远离猪场的饮用水源地、居民生活区以及河流等环境敏感区域。按照环保新规,化粪池与生活饮用水池的距离不得小于 10 米,与地下取水构筑物的距离不得小于 30 米。例如,在猪场规划时,若附近有河流,化粪池应设置在河流的下游方向,且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,防止化粪池内未经充分处理的污水对水源造成污染,保障人畜饮水安全和生态系统的稳定。
基础稳固,应对复杂地质
新疆地域广阔,地质条件复杂多样。在建造化粪池前,务必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查,了解土壤类型、承载能力、地下水位等信息。若遇到地基土质较差、承载能力不足的情况,需对基础进行特殊处理。如采用砂石换填法,将基础底部一定深度范围内的软弱土挖除,换填级配良好的砂石,并分层夯实,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。对于规模较大的 5000 头猪场化粪池,若地质条件允许,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,将化粪池的重量均匀分散到地基上,有效抵抗地基的不均匀沉降,确保化粪池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。
防雨防涝,应对极端天气
虽然新疆总体气候干旱,但在夏季也会出现短时强降雨等极端天气。因此,5000 头猪场的化粪池需具备完善的防雨防涝措施。首先,化粪池顶部应高出地面一定高度,一般不低于 0.3 米,防止雨水倒灌。顶部的盖板或水泥板要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密封性,既能承受猪只或其他重物的压力,又能有效阻挡雨水进入。同时,在化粪池周边要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,如排水沟、集水井等。排水沟的坡度不小于 0.3% - 0.5%,确保积水能迅速排走,防止因积水长时间浸泡化粪池,导致池体损坏或污水渗漏。
定期清理,确保处理效率
化粪池在长期使用过程中,内部会积累大量的污泥和杂物,若不及时清理,会影响其污水处理效率,甚至导致化粪池堵塞。根据环保新规,5000 头猪场的化粪池应制定严格的定期清理制度。一般来说,每 3 - 6 个月需进行一次全面清理,将池内的污泥、杂物等清掏出来,并进行妥善处理。清掏出的污泥可进行堆肥处理,制成有机肥料用于农田施肥,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。同时,在清理过程中,要对化粪池内部结构进行检查,如发现池壁有裂缝、管道有破损等问题,应及时修复,保证化粪池的正常运行和处理效果。
监测完善,把控处理效果
为了实时掌握化粪池的运行状况和污水处理效果,5000 头猪场需建立完善的监测机制。可在化粪池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安装水质监测设备,实时监测污水的化学需氧量(COD)、氨氮、悬浮物等关键指标。一旦发现出水水质不达标,要及时排查原因,调整处理工艺。例如,若发现 COD 指标过高,可能是化粪池内厌氧发酵效果不佳,可通过添加适量的微生物菌种、调整污水停留时间等方式进行优化。此外,还可定期对化粪池的密封性、结构稳定性等进行检查,确保各项环保要求持续达标,推动猪场绿色、可持续发展。
在 2024 年新疆环保新规的严格约束下,5000 头猪场只有确保化粪池满足上述 7 项要求,从容积、材质、选址、基础、防雨、清理到监测各个环节都做到位,才能有效处理养殖污水,减少对环境的污染,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,为新疆的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,顺应绿色发展的时代潮流。